猫律师网

2024年对犯罪结果的明知能否推定为故意?

22人参与 |  2024年03月09日 11:57|  作者:   |  评论:0
  摘要  

  对犯罪结果的明知能否推定为故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犯罪结果的明知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要素。在司法实践中,除了查明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是否明知外,还需...

  对犯罪结果的明知能否推定为故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犯罪结果的明知是认定行为人主观故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要素。在司法实践中,除了查明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是否明知外,还需要结合其行为时的具体情况、行为的目的、动机以及行为人对于防止结果发生的努力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行为人在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分别构成过失犯罪(《刑法》第十五条)。虽然行为人对犯罪结果明知,但如果存在上述过失因素,则不能认定为故意犯罪。

  引用法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如何区分?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对行为人主观心理状态的不同分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以及对结果的认知与预见。

  1. 故意犯罪:指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实施的危害行为。根据犯罪目的和对结果的态度,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即明知并积极追求结果的发生)和间接故意犯罪(即明知可能造成某种结果,但仍放任结果的发生)。

  2. 过失犯罪: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犯罪进一步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应当预见而未预见)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虽已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


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扣扣号:185#0792#13去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