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律师网

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 - 什么论坛让这么多年轻人站着追了4个小时 上海为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速蓄能

196人参与 |  2019年08月31日 15:50|  作者:   |  评论:0
  摘要  

昨天,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前沿算法峰会人气爆棚。根据主办方的后台数据统计,这场论坛吸引了200多位CTO或工程师及300多位学习或研究AI的高校师生报名。而现场远不止这个数,世博展馆容量最大的1号会议室,不仅800个座位 “座无虚席”,就连“站席”都不够,许多人站着听完了4个小时的论坛。 上...

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 | 什么论坛让这么多年轻人站着追了4个小时 上海为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速蓄能 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 - 什么论坛让这么多年轻人站着追了4个小时 上海为建设人工智能人才高地加速蓄能 交通事故

昨天,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国际前沿算法峰会人气爆棚。根据主办方的后台数据统计,这场论坛吸引了200多位CTO或工程师及300多位学习或研究AI的高校师生报名。而现场远不止这个数,世博展馆容量最大的1号会议室,不仅800个座位 “座无虚席”,就连“站席”都不够,许多人站着听完了4个小时的论坛。

上海已拥有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000余家,泛AI企业3000余家,相关产业规模已达700亿。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已经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相关人才,成为建设人工智能高地的有力支撑。是什么令上海成为吸引AI人才的磁石,上海如何成为培育优秀AI人才的沃土?

学院派:学科交叉贯通培养

下周,上海交通大学人新增的工智能专业将迎来首届30余位本科生。为配合人工智能国家战略,上海高校早已行动。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开设人工智能专业的学校;复旦大学今年新增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是瞄准AI领域培养创新人才。专业的学习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让优秀学子能够在AI领域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数学基础、学科交叉是几所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关键词——依托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和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等实验实践平台,复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系统设计”“智能芯片设计”与“类脑智能”四个培养方向,新开人工智能导论、智能科学的数学基础、脑与类脑科学导论等课程;上海交大AI专业数学必修学分更是约占专业教育必修学分的30%,还依托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智能机器人、智能医疗、智能自主无人系统、智能芯片等“AI+X”包应用实践模块课。

本科打基础、练能力,研究生做研究求创新,AI人才需要贯通式的培养。在去年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交大吴文俊荣誉博士班启动,目标是着重培养潜在的AI领军人才。“我们更希望在校园里培养能够从机理上研究AI的人,特别是博士阶段,一项技术要懂得机理再‘做事’,这样的产品才有更多突破的可能性,这样的研究才更厚实才能够影响深远。”吴文俊班班主任、青年AI科学家联盟理事、上海交大教授卢策吾说。思必驰联合创始人、上海交大教授俞凯的团队已经在语音识别的AI国际赛道中领跑,实验室有一句口号——学好语音识别必须成为一个好工程师,要成为一个好工程师必须是一个好科学家,鼓励学生回归源头,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能“解决很多问题”。

产业派:集聚资源助力加速

上海不断加快汇聚创新资源,微软、亚马逊、BAT、科大迅飞等企业也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布局,商汤、地平线也先后落地上海,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科研中心等一批研究基础研发平台建成运行,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人才是产业活力的能源。青年AI科学家联盟理事、氪信科技创始人朱明杰博士认为,人才、市场、科研之间形成不断迭代的闭环,高校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优秀的、企业需要的人才,城市也将成为创新的热土。“中国AI头部企业也开始触碰前沿技术的‘无人区’,校企合作不再是低端的工程外包,而是面向核心学术问题的联合攻关。因为这场国际竞争必须抓住最源头的领域实现突破,无论产业应用还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都将越来越密切。”卢策吾说。

在本土培育人、留住人,也面向全球吸引人,今年大会上青年AI科学家联盟发起“A班计划”就是为了优秀青年人才营造能够加速成长的优渥土壤。“他们都已经是博士或博士毕业,有自己的主见。但我们会像一个资源池,在他们需要加速的时候能够持续提供资源;在他们遇到‘坑’的时候能够提供引导,帮助他们规划更好的路径。”卢策吾说。

思考:热潮中需要冷静声音

依图科技林晨曦、第四范式的戴文渊、触宝科技的任腾、饿了么的罗宇龙、墨奇科技的汤林鹏、锐战网络的赵中毅、头条AI Lab的李磊、流利说的胡哲人、森亿科技的张少典……这些在AI产业界活跃的创始人或是CTO有共同的“出身”——上海交通大学ACM班。因此有人说这里是AI人才的“黄埔军校”。“这么多学生活跃在产业界,并不是因为10年前我们就能预想到人工智能浪潮,而是我们探索不变应万变的教育。”ACM班“总教头”上海交大教授、伯禹教育创始人俞勇也参加了本届人工智能大会的论坛,他说,“ACM班的学生之所以与别人不同,就在于他们能够多维地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这个过程是由内在的动力驱动的。”

带着33年的教学经验,俞勇正在将高校的稀缺资源向社会延伸,为更多人提供场景和资源。“要培养优秀的AI人才,并不在于为了教学程序语言而教学,关键要感受这种用计算语言更好地重构世界的思维,通过接入现实场景,让学生感知、体验、思考、实践,学习AI过程训练的思维和意识更有意义。”俞勇认为AI将颠覆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人工智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寻找最优解,相对应的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教师应该陪伴和观察,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机会和方法,在实践中积累能力。唯有这样,年轻人才有机会发现兴趣,并且使之能为事业愿景或理想,才能在穿越起伏的浪潮中坚守并最终做出成绩。

在昨天的全球高校人工智能学术联盟高端对话上,麻省理工学院名誉校长埃里克?格里姆森(Eric Grimson)说起AI教育时提出,要把AI课程嵌入到整个大学的各个课程中,比如让学人文科学、工程设计的学生都知道人工智能可以怎么应用到自己的领域;采用一些线上课程,使学生不论在哪里都有机会可以接触到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要尽早地培养人工智能的人才,从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就要开始培养。他说的这些,在上海都已是进行时。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来源:互联网, 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扣扣号:185#0792#13去掉#号)